Translate

顯示包含「666」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666」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7月30日星期四

科學家連接老鼠猴子大腦 同步思想創造「活體電腦」

原新聞:
Rat super-brain brings cyborgs closer to reality: 'Brainet' lets rodents sync their thoughts to create a 'living computer' and solve problems collectively
10 July 2015



 (翻譯版)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現在科學家們首次聯絡了老鼠和猴子的大腦,以製造了一個可以解決問題並能完成任務的「活體電腦」(living computer)。在動物身上創造「大腦網絡」(brainets)提出了一種可能性,也即未來有朝一日可以利用不可思議的解決問題技巧來創造一個「超級人類大腦」(super human brain)。


  在未來的「反烏托邦」(dystopican)科幻小說裏存在一種可能性,也即研究可以促進一種罪惡的「集體存在」的生物,就像電影《星空奇遇記》(Star Trek)裏的博格(Borg)。

 上圖:Borg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Neuroscientists)將四隻老鼠的大腦相連,以解決一個囓齒動物無法單獨完成的天氣預測問題。在另一項單獨的研究裏,科學家們讓三隻猴子一起控制一隻機械手臂能夠觸及目標。


  帶領進行這項研究的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醫學中心神經生物學家米格爾•尼科萊利斯(Miguel Nicolelis)說道:「本質上來說我們創造了一個超級大腦。」這兩項「大腦網絡」(brainets)實驗的獨立研究,將會在《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尼科萊利斯博士表示這些研究「表明動物大腦網絡可以作為生物電腦(organic computers)的核心。」

第一項實驗 猴子以「大腦網絡」操控機械臂

  在第一項實驗裏,恆河猴被排列從而將它們的大腦活動傳輸至電腦。它們透過想像來學會控制機械手臂。兩隻猴子被分別安置在單獨的房間內,它們在一個電腦顯示器上看到相同的化身手臂的圖像。


  通過同步思想,其中一隻猴子可以控制化身的水平運動,而另一隻可以控制它的垂直運動,它們會本能的合作來觸碰一個移動的目標。當完成任務,會獲得果汁獎勵。

  一個涉及三隻猴子的「大腦網絡」,即使其中一隻猴子分了心,仍能成功在三維空間內完成相同的任務,這展示了這種集體大腦的彈性。隨着這些猴子的經驗和訓練越來越多,研究人員發現它們可以更好的應對挑戰。

  「參與大腦網絡的三隻猴子可以同步大腦活動,從而產生一個統一的結果,從三維角度移動虛擬手臂,」尼科萊利斯說道。「這是首次展示共享的腦與機械界面。」這項研究發現猴子作為一個大腦網絡合作時,比獨立完成任務要更成功。

第二項實驗 老鼠實驗

  雖然第一項實驗裏猴子的大腦是與電腦相連,但在第二項實驗裏四隻老鼠的大腦彼此相連,同時還與一台電腦相連。它們的大腦通過兩套電極相連,後者被植入涉及運動控制的大腦區域。科學家們通過發送電脈衝來刺激一隻老鼠的大腦,而其它則被獎勵這種活動。老鼠學會了模仿彼此的「大腦回應」。


  代表着不同的溫度和空氣壓力信息的脈衝,被發送至老鼠的大腦裏,老鼠可以結合這些信息預測天氣。這項想像性的任務展示了一群動物的大腦可以快速同步地完成該項挑戰,此外它們作為一個大腦網絡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務。

  尼科萊利斯博士之前開創了大腦-機械界面(brain-machine interfaces),它使得截肢者可以控制他們的假肢,他表示這項研究應該與科幻電影區分開來。「我們看了太多荷里活電影,以至於我們認為一切與科學有關的都是危險的、令人害怕的。然而我腦海裏從未浮現過這些令人膽顫心驚的情景。」他並不認為在大腦網絡裏是可能共享情緒或者人格特點是可能的。但他認為這項研究或可以幫助中風後的人再次說話,例如通過將它與健康人的大腦裏的語言區域相同步。

  阿聯酋阿布扎比馬斯達爾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艾亞德.
拉萬(Iyad Rahwan)表示:「如果人類大腦也可以以相似的方式相連,它或可以產生一種超人類(superhuman)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我們可以交流抽象的思想和經歷,這真是令人興奮。這將改變人們合作的方式。」拉萬並未參與這項研究。


~~~~~~~~~~~~~~~~~~~~~~~~~~~~~~~~~~~


  以上的科技繼續發展的話,有朝一日會成為如電影 22世紀殺人網路 (The Matrix)的劇情嗎?




  2013,2014年時,本網誌已轉貼好些科研究指在老鼠的腦內植入晶片後,可以將訊息經電腦千里傳訊!而電腦界巨擘 Google,已表明研發微型晶片用以植入人腦。以上種種的研究,正是為《聖經.啟示錄》的 666晶片(印記)作預備嗎?



其他參考:







2014年11月4日星期二

Google夥拍牛津大學專家,教機器思考!就是這麼簡單?

  Google在今年 10 23日宣布夥拍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人工智能團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itiative),以教導機器像人般思考。



  由牛津大學教授新開設的企業「深藍實驗室」(Dark Blue Labs)和「視覺工廠」(Vision Factory),將與 Google今年初收購的倫敦公司 DeepMind合作。


  有關合作的財務條款未有披露,但 DeepMind共同始創人兼 Google工程副總裁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在網誌表示,它涉及巨額捐獻以建立合作關係,當中包括學生實習、聯合講座和工作坊。

  人工智能工作目標是令機器能更好地理解所聽所見,這可能加強諸如直覺虛擬助理和在線搜索工具等服務。


同類報導:
Google bolster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fforts, partners with Oxford
Oct 23, 2014

Google Inc is expanding it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itiative, hiring more than half a dozen leading academics and experts in the field and announcing a partnership with Oxford University to "accelerate" its efforts.

Google will make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establish a research partnership with Oxford's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the company said on Thursday regarding its work to develop the intelligence of machines and software, often to emulate human-like intelligence.

...

Google Poaches Oxford Brain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October 24th 2014

Google has visited the hallowed halls of Oxford University and come out with several of the school's most prized minds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hires comprise two teams, both of which have been pursuing research outside their normal academic duties at Oxford. Nando de Freitas, Phil Blunsom, Edward Grefenstette and Karl Moritz Hermann, four expert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ho founded Dark Blue Labs, will be augmenting Google's speech-recognition research. And Karen Simonyan, Max Jaderberg and Andrew Zisserman, co-founders of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 lab Vision Factory, will be adding their expertise to the Internet giant's DeepMind team as well. DeepMind, a U.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roup, was purchased by Google earlier this year.

...

~~~~~~~~~~~~~~~~~~~~~~~~~~~~~~~


  文中提到 Google今年1月初時收購的倫敦公司 DeepMind,按其他參考資料,它是一家它以神經系統的技術使機器能學習算法(learning algorithms),嘗試幫助電腦以像人類的思考方式目的。(註1

  若綜合 Google現時已公開的研究計劃,它已在去年收購 8家同樣以製作仿生機械人技術公司,其中以 Boston Dynamics最為聞名(註2)。另在 20137月時 Google 公佈研發微型可植入人腦的電腦晶片。

  它的最終目的真是希望直接為提供客戶所想要的信息?同時又能自動預測使用者的需求,然後將資料傳送至腦內的晶片,那麼簡單嗎?

  到今次再收購位於英國倫敦的 DeepMind公司,及與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人工智能團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itiative),以教導機器像人般思考,豈真是表面公開的資訊那樣簡單?

  值得深思!


註1
British chess prodigy sell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ftware firm to Google for £242million
27 January 2014

Is Google Cornering the Market on Deep Learning?
A cutting-edge corner of science is being wooed by Silicon Valley, to the dismay of some academics.
January 29, 2014


註2




其他參考






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踏入2014年,澳洲悉尼港大型煙花匯演以「All Seeing Eye」為主題

  澳洲以時區劃分後是最早的一批踏進2014的國家,其重要城市--悉尼,一年一度的煙花匯演,為全球迎接新年活動中的焦點,其璀璨奪目的煙花照亮夜空,為新的一年揭開序幕。

  悉逢悉尼歌劇院落成四十年,有一千多枚特別設計的煙花,由悉尼歌劇院的貝殼型建築頂部綻放,是十多年來歌劇院頂層首次燃發放煙花。加上悉尼海港大橋出現樓高十二層的光效圖案,令人目不暇給。


  最引人注目的非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煙花圖案:「All Seeing Eye」,就是與美國一元紙幣相同的圖案。




當日其他圖片可參考以下網頁:


  好奇地翻看主辦單位的網頁時,有更多發現。首先,主辦單位的網頁是:
Sydney New Year's Eve.



  在版頭已可看到以「All Seeing Eye」為設計主題的標誌。並在介紹2013年除夕煙花主題--Shine,更以All-seeing eye的含義為重心。



  字裏行間中已看到All Seeing Eye」,及其隱藏的意義。

THEME

In 2013, Sydney New Year’s Eve will Shine.

Sydney is a City of vibrant, energetic, diverse villages and people who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the greatest city on earth. A city where the sun, the water and the people shine.

The all seeing, ever-sparkling eye symbolises one community and one shared vision to live a harmonious, stimulating, exciting life in a city that allows every individual the opportunity look to the future with optimism… and to Shine.


  看後,你能不以光明會的方向來理解它的含意嗎?

  而本網誌(註1)曾指澳洲的首都坎培拉的政府建築物,就好像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市一樣,是一個完全由人工設計,由零開始的城市。這個地方,充滿了共濟會(Freemason)的金字塔,All Seeing Eye等等的地標。

  澳大利亞國會(Parliament of Australia)大樓,從天空向下望的時候,你會發現它的外形如美元一元紙幣的圖案,是一個欠缺頂部的金字塔,而它的頂部則以紅色線框着。


  踏入 2014年 ,Freemason或 Illuminati 以極具象徵性意義的「All Seeing Eye」為主題的煙花匯演,似乎要告訴世人:一切已準備就緒。離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還有多遠?



Illuminati Themed New Years Fireworks Show - December 31st, 2013 Sydney Australia


註1

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Google 收購以研發仿生機器人聞名的 Boston Dynamics! 連 Google 也要染指機械人?綜合它已共開的研究計劃,可能讓你驚訝!

擴展技術資源 Google收購第 8家機器人公司   2013/12/14

同類報導:
大狗、野貓、獵豹加盟,Google 收購機器人公司 Boston Dynamics

  先前傳出 Google將計畫打造機器人,同時也已經收購7家製作機器人技術為主的公司,近期也證實收購第8家同樣以製作仿生機器人聞名的 Boston Dynamics,或許未來將會推出更令人驚訝的機器人應用模式。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指出,Google方面證實已經出資收購同樣以製作仿生機器人聞名的Boston Dynamics,加上先前已經證實收購的7家機器人製作公司,未來 Google將能在機器人計畫上更具發展技術資源,進而打造不同機器人應用可能模式。

  目前GoogleBoston Dynamics均未對外透露此次收購金額,不過按照先前後者發展模式來看,旗下機器人產品並非直接以一般消費者為設計導向,而是與美國國防部、DARPA或 Sony等高端科技公司進行技術交流為主;但以 Google先前透露說法,未來機器人計畫將用於改善人類生活,首要目標將著重於電子零件組裝,或者需要大量人力資源的零售通路服務等。

  因此就整體來看,Google 的機器人計畫仍將以改善人類生活為主,並不會投入政府單位軍事戰備競爭,但目前仍未有更具體的發展細節。


紐約時報報導:
The New York Times
Google Adds to Its Menagerie of Robots
December 14, 2013

SAN FRANCISCO — BigDog, Cheetah, WildCat and Atlas have joined Google’s growing robot menagerie.

Google confirmed on Friday that it had completed the acquisition of Boston Dynamics, an engineering company that has designed mobile research robots for the Pentagon. The company, based in Waltham, Mass., has gained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for machines that walk with an uncanny sense of balance and even — cheetahlike — run faster than the fastest humans.

It is the eighth robotics company that Google has acquired in the last half-year. Executives at the Internet giant are circumspect about what exactly they plan to do with their robot collection. But Boston Dynamics and its animal kingdom-themed machines bring significant cachet to Google’s robotic efforts, which are being led by Andy Rubin, the Google executive who spearheaded the development of Android, the world’s most widely used smartphone software.

...

Related post
Google Buys Boston Dynamics, Creator Of Big Dog
Dec 14, 2013


~~~~~~~~~~~~~~~~~~~~~~~~~~~~~~~


  今次 Google出資收購以製作仿生機器人聞名的 Boston Dynamics,其用意是為着改善人類生活為主?不會投入政府單位軍事戰備競爭?

  現時下判決,會太倉卒。但查考好些資料時,則會發現 Boston Dynamics是一家專門研發機械人的公司,並常與 DARPA(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是美國國防部屬下的一個行政機構,負責研發用於軍事用途的高新科技。)研發具軍事用途的機械人,本網誌曾列舉好些例子,如:「野貓」( WildCat)Atlas「阿特拉斯」、PETMAN 和 Big Dog。(詳見參考連結

「野貓」(WildCat)

Atlas「阿特拉斯」

PETMAN

Big Dog

  以上的產品都能夠提供軍事支援,尤其是 Atlas「阿特拉斯」,它能像人一樣在危險環境下進行救援工作。而根據美國國會規定,到 2015年前,三分之一的地面戰鬥將使用機械人士兵。(註1

  這家公司生產的機械人多會用於軍事用途,而現時卻由Google收購。將來會不投入軍事用途嗎?沒法得到保證!

  再者今年 7月,Google發表正研發可以植入人腦的晶片,能直接提供客戶所想要的信息,同時又能自動預測使用者的需求,然後將資料傳送至腦內的晶片。(註2

  綜合以上的資料,Google 的發展方向絕不簡單!


註1 


註2


參考連結:






2013年7月27日星期六

當科學家成功將「假記憶」植入老鼠內時,距離「思想控制」技術還有多遠?

美科學家給老鼠植入假記憶  鼠界體驗盜夢空間   20130726

同類報導

英文報章:
MIT scientists implant a false memory into a mouse’s brain

MIT scientists plant false memory in mouse’s mind

  某天清晨,實驗室裡的一隻小白鼠從睡夢中醒來,回憶起它昨夜與另一隻老鼠依偎在一起的場景。可惜的是,它前一天晚上並沒有這段經歷,這是一段虛假的記憶。這可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或者說,以前曾經是,但現在已經成為現實。日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才科學家們成功將一段並不存在的虛假記憶植入了一隻小白鼠的大腦。
  

老鼠界的「盜夢空間」

  人類的虛假記憶往往是另一段或者幾段記憶交換混合的產物,並非完全憑空生造出來。有時候,記憶會跟人「開玩笑」,在極其瑣碎平常的事情上讓人產生錯誤的印象。比如,你明明記得把鑰匙落在了廚房桌面上,但實際上,你是把它留在了車庫裡。但如果這樣錯誤的記憶在法庭上被當作鄭重的證詞,就會毀掉一個無辜的人。

  麻省理工神經科學家史蒂夫.拉米雷斯(Steve Ramirez)提到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名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因涉嫌一宗強姦案被捕,他完全符合受害者對於罪犯外形的描述。但實際上,罪案發生時,這名心理學家正在電視台參加一檔現場直播的節目,其不在場證明可謂鐵證如山。巧的是,就在受害者被強暴前,她正好在看同一檔電視節目,因此產生錯誤的記憶。

  史蒂夫.拉米雷斯Steve Ramirez介紹,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使用的也是類似的手法 —— 將小白鼠已有的一部分記憶和體驗混合起來,創造一段全新的記憶。他們首先將記錄了幾段特定記憶的大腦部分孤立開來,刺激這部分大腦細胞聯合起來,並在不同的條件下激活這些神經細胞,令其產生不同的「記憶」。

  「如果鼠界有好萊塢(Hollywood),那麼它們也已經體驗到了『盜夢空間』(港譯《潛行凶間》)。」拉米雷斯說。


混淆兩個不同空間內的記憶

  具體來說,科學家們先將這隻老鼠放入幾個不同的「房間」,令其對這些空間產生不同的記憶。因為老鼠會探索每一個房間,對其中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留下印象。舉例來說,老鼠首先被放入一個紅色牆壁的「房間」內,正在它四處探索時,它的腳突然被電流電了一下,那麼第二天,當同一隻老鼠再次被放入這個紅色「房間」時,哪怕實際上沒有通電,它仍然會自然而然想起前一天的恐怖經歷並害怕地縮成一團、不敢動彈。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麻省理工生物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利川根進解釋道:「由於電擊,老鼠產生了一段新的記憶,那就是:這個房間很危險。」

  第二步,研究團隊讓記錄這段「紅色-電擊」的神經細胞休眠,然後再在其它的場合下激活這些細胞。他們將同一隻小白鼠放入一個藍色牆壁的「房間」內,小白鼠起初很正常地活動、探索新環境,但隻要科學家激活了那些經過處理的神經細胞,它就立刻回憶起了「被電擊」的可怕經歷然後縮成一團不動了。

  拉米雷斯回憶說:「到了這一步,我們已經可以成功控制並再激活神經細胞,隻要再進一步搗鼓,我們或許就能創造一段虛假的記憶了。 」

  於是,研究團隊在紅色「房間」內放入另一隻小白鼠,並且完全沒有對環境動任何手腳,令2號小白鼠相信這是一個安全無害的環境,可以在裡面自由活動。第二天將它放入藍色「房間」,並給予電擊刺激,同時淡化其對於紅色「房間」的印象。簡單來說,科學家們就是在人為地改變2號小白鼠的記憶,令它將已經確認為安全的紅色「房間」與被電擊的恐懼聯繫起來。到了第三天,利川根進想看看前兩天的實驗是否成功,就將2號小白鼠放回了紅色「房間」。沒想到,2號小白鼠竟然縮成了一團,動也不敢動。這證明,一段虛假的記憶已經形成,並發揮了作用。

  此項實驗成果已經在本週四的《科學》雜誌網絡版上發表。


上圖:被「製造」了一段記憶後的老鼠大腦海馬體。紅色細胞記錄著一個特定環境下遭受特別危險的記憶,可以隨時被激活。

理論上可用於心理疾病治療

  無論是小白鼠還是人類,為什麼大腦這麼容易將過去發生的事混在一起呢?

  利川根進(Tonegawa)說:「我的理論是,這是與大腦其它功能的一種平衡,也是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逐漸發展並形成的。尤其對人類來說。人類是一種非常具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的生物。 」

  拉米雷斯也認同這個觀點:「記憶很重要,這是自然界唯一能真實記錄時光的機器。但有些時候,有些細節,也就是大腦所記錄的一些小數據,可能會與其它數據產生混淆。 」

  由於目前已經成功的實驗所植入的是負面情緒「恐懼」,拉米雷斯希望在接下來的實驗中能植入「快樂」或「幸福」等正面情緒。如果實驗成功,那麼,人類的記憶從理論上來說也是可以被更改和植入的。通過改變以往糟糕、痛苦的經歷和回憶,如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心理疾病也許就能得到較好的治療。不過,該成果距離人體運用還有相當漫長的路。


~~~~~~~~~~~~~~~~~~~~~~~~~~~~~~~


  簡單來說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團隊應用近年發展迅速的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技術,植入假記憶。


實驗過程:
  
<上圖左方>
研究員先將實驗鼠放入藍盒,標記鼠腦與藍盒記憶有關的細胞,在那些細胞加入一種光敏蛋白質,令那些細胞一被藍光照射,就會激活。

<上圖中間>
他們之後把實驗鼠放入紅盒,透過植入腦內的光纖,用藍光照射和激活與藍盒記憶有關的細胞,同時對老鼠施加電擊,以植入老鼠曾在藍盒遭電擊的假記憶。

<上圖右方>
那些實驗鼠最後放回藍盒時,縱然牠們從未在藍盒受電擊,假記憶也令牠們對藍盒產生恐懼反應,全身僵硬。

  這種技術可以十分有用,可以幫助一些人治療創傷後遺症。但是卻有可怕、絕對邪惡的用途,它可以利用此技術值入完全虛構的情節,甚至是完全失實的記憶,蒙混事實的真相。

  如果能配合如前篇文章提到 Google 現正研發植入大腦的晶片(註1),後果如何?到時候,人的記憶已然可以隨意受遙遠控制改寫,人變得如機器一般接收訊號,沒有個人記憶和思想。到時管理人民變得輕而易舉,是《聖經》指的末日時期嗎?

  雖然說要掌握個技術,現時可能言之尚早,但當眾多設備分別研究成功時,你還能否認這是《聖經》早已預言的《啟示錄》時代嗎?

啟示錄 第 13 16 - 18節:
「牠又叫眾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額上受一個印記。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做買賣。在這裡有智慧:凡有聰明的,可以算計獸的數目;因為這是人的數目,它的數目是六百六十六。」
  


註1


參考文章:



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

Google 研發微型晶片植入人腦,最終能直接「侵犯」腦袋,並能窺探用戶的思想!後果......

Google終極殺陣 腦內植晶片   20130723

同類報導:

英文報章:
Is Google planning a microchip for people's brains? Engineering boss at internet giant says sci-fi-style technology will begin by helping disabled people control wheelchairs


  Google除了搜索服務外,還通過Gmail、照片分享、影片分享等收集了大量的使用者資料,進而提供客制化廣告。據英國《獨立報》報導,Google欲利用手上的海量資料,推出新式特製服務,除了新產品Google眼鏡,還計劃往腦中植入晶片,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取得信息。

上圖:Google 眼鏡(Google Glass)

  使用者啟動 Google 眼鏡後,右眼前方即會投射出一個屏幕,會顯示時鐘及工作列表,選擇項目包括詢問、拍照、錄影、導航、發短信、打電話等。據報導,Google 眼鏡有望解決「低頭族」問題,讓使用者在路上行走時無需拿手機,即可獲得想要的信息。

  外媒指出,Google 的最終目標是將晶片植入人腦,直接提供客戶所想要的信息。通過大量分析使用者資料,Google將「知道使用者在想什麼」,自動預測使用者的需求,然後將資料傳送至腦內的晶片Google 搜索部門副總葛梅斯表示,研究工作已經展開,此晶片將幫助殘障人士控制輪椅移動。

  此新服務取名為 Google Now,它可提供當地天氣、球隊成績等,讓使用者在上班路上得到各種信息,包括通過 Gmail 獲取開會資料。據悉,這次信息全部來自一個成為「知識圖表」的資料庫,在 5億 7000萬主題上存有 180億數據,且目前還在倍數成長。葛梅斯說,下一步是讓此資料「在所有地方存在」。


~~~~~~~~~~~~~~~~~~~~~~~~~~~~~~~~~~~


  隨着「Google 眼鏡」(Google Glass)將可能解決「低頭族」問題,讓人們不用掏手機,即可獲得想要的資料之外,Google 的終極目標是要在人腦植入晶片,知道使用者的想法,並直接提供人們需要的訊息。

  Google 的最終目標是將晶片植入人腦,直接提供客戶所想要的信息。它又能自動預測使用者的需求,然後將資料傳送至腦內的晶片。

  這項科技對使用者,可能是非常便利,但後果絕對嚴重!

  本網誌內曾分享數則利用晶片的技術或研究。(註1)美國過去已研發可以測體溫、心跳呼吸、脈搏的晶片,並能將數據傳送至醫院的中央電腦。

上圖:可測體溫、心跳的電子皮膚貼片

  而 13年 3月,美國有一個成功的實驗,那是將晶片植入老鼠的腦部,然後將腦部的訊號透過電腦和互聯網傳送到另一隻老鼠的腦中。

 
左圖:接受實驗的老鼠腦波,能透過電腦傳送思想給另一隻老鼠。
右圖:透過在兩隻老鼠腦部植入晶片,將兩隻相距數千公里的老鼠腦部聯繫起來,讓它們互相溝通,合作破解難題。

  今次由 Google 發佈的消息,指將會研發能植入人腦的晶片,從而知道使用者的想法,並直接提供人們需要的訊息。

  這是甚麼?太可怕了!

  它能直接提供被植入者所想要的信息外,又能知道使用者在想什麼,自動預測使用者的需求,然後將資料傳送至腦內的晶片。那麼,你還有私隱嗎?

  由於近期美國國安局(NSA)泄密者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告知世人,美國(當然還有其他國家)能從網絡上入侵或監控所有網上活動,當Google成功完成研究並且推出時,你還可以有個人思想?你能為自己保守秘密嗎?

上圖:泄密者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

  這將會是一個思想受監控的日子,但這一切,已經寫在《聖經》裏,在《啟示錄》的預言裏,它是一個印記(666晶片)!

啟示錄 第 13 16 - 18節:
「牠又叫眾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額上受一個印記。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做買賣。在這裡有智慧:凡有聰明的,可以算計獸的數目;因為這是人的數目,它的數目是六百六十六。」

  《啟示錄》裏提到的印記(666 晶片)除可以做買賣外,也可以作遙控生物之用。這個科技就在眼前出現,這還不是踏進了《聖經.啟示錄》的末後時間嗎?


註1




其他參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