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顯示包含「太平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太平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21日星期六

福島日排600億貝可輻射水! 海水可以稀釋,魚類卻會累積!

專家稱福島日排600億貝可輻射水   2013-09-19

同類報導:
福島每天排放600億貝克勒爾放射性物質入海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天將親訪福島核電站,緩和公眾對輻射污水外洩至太平洋的不安。

青山道夫(Dr. Michio Aoyama

  日本氣象廳氣象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青山道夫(Dr. Michio Aoyama18日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科學論壇上表示,發生核洩漏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北面排水口每日排放600億貝可的放射性物質到大海,包括銫-137及鍶-90,相信核污水由核電廠地底洩漏。

  青山道夫在福島核事故後,一直進行海洋監測。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一直聲稱,核污水放射性物質濃度在法定標準之下,沒有問題,但青山道夫指,魚類在這種水中生活,放射性物質會被濃縮,會超過日本的限制值,最終影響魚類的生活。


~~~~~~~~~~~~~~~~~~~~~~~~~~~~~


  引用上文及同類報導,日本氣象廳氣象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青山道夫(Dr. Michio Aoyama)指福島第一核電站北側排水口每天向外海排放約600億貝可放射性物質,包括銫137和鍶90。

  廢水所含的放射性物質濃度約為1貝可,確實在標準以下,但是在放射性物質總量方面並沒有法律限制,社會各界一直要求東京電力公司詳細說明排放到外海的放射性物質總量。

海水受放射物污染流程:

放射性廢水從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至4號機組反應堆所在建築滲透到港灣內
â 
被5號和6號機組的取水口抽回
â 
從北側排水口排放到外海

  海洋生物在這種水中生活,放射性物質會隨食物鏈向上而濃縮,一定會超過日本的限制值,最終影響魚類的生活,更會污染海洋。


  因此,韓國禁止進口來自日本發生核洩漏的福島核電廠周邊地區的魚類產品,不無道理!

  而輻射對人體來說,沒有所謂「最低安全劑量」,只要進入人體,遲早出現問題。其中銫137是原子爐產生分裂反應出的輻射性物質,人體累積過量的銫137,會導致全身癌變。



其他參考文章:





http://finalcall2012.blogspot.hk/2013/08/300.html

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

北極冰層面積年增6成! 全球冷化? 不! 有可能是極地漩渦已經減弱!

全球冷化? 北極冰層面積年增6   2013-9-9

同類報導:
全球暖化?不!「全球冷化」致北極冰層年增6

全球冷化不是暖化?北極海冰今夏增6

  英國「每日郵報」( 13 9 7日)報導,今年北極夏季因氣候較冷,使得北冰洋冰層面積不但自去年的創歷史新低回升,而且比去年同期大增六成,相當於增加將近一百萬平方英里,現在部分重量級科學家認為,全球正邁入一段冷化時期。

  
  在北極即將進入每年冰層重新結凍的時間點之際,現在北冰洋連續冰層已比半個歐洲大陸還大,而且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仍終年受浮冰所阻,阻礙多艘原本打算航行此航道的船隻。另外,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五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草案外洩內容,讓部分科學家主張,全球正邁入一段冷化時期,要到本世紀中期才會停止。

  此論點若獲得證明為正確,將反駁先前所預測災難性全球暖化迫在眼前。多年來,有關全球暖化災難的預測促使多國投入大筆資金用於環保措施,以對抗氣候變遷效應;六年前美國科學家根據電腦模型預測,北極冰層可能在今年完全融化。但現在數家主要的氣候研究中心已接受全球暖化自一九九七年起即已「暫停」的說法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將在本月稍晚召開會議,但外流文件顯示,出資成立IPCC的各國政府認為,既有草案未適切解釋全球暖化暫停現象,要求更改一千五百處內容。兩大核心問題是,氣溫隨二氧化碳值增加而上升的程度,以及人類製造溫室效應氣體及自然變化,要為過去一百五十年來全球暖化所負責任各為多少。

  IPCC報告草案中,對人類造成全球暖化的肯定態度,從前一次 2007年報告的 90%增加到 95%。但美國氣候學家柯里(Judith Curry)說,現在學術界對此越來越不肯定,顯然預測模型對二氧化碳太敏感,「我看不出IPCC提高其肯定度的理由。」她指出,海洋溫度的長期循環意味著,全球或許正接近一段類似於 19651975年之間的時期,那段時期全球明顯冷化,當時曾有部分科學家預期冰河時期即將來臨。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氣科學教授曹尼斯(Anastasios Tsonis)說,「我們已處於冷化期,我認為至少接下來十五年都將持續。 1980和 1990年代的暖化,無疑已經停止。」柯里說,未來五年北極冰層的變化將是了解氣候變遷和未來政策的重要觀察指標。


~~~~~~~~~~~~~~~~~~~~~~~~~~~~~~~~~


And now it's global COOLING! Record return of Arctic ice cap as it grows by 60% in a year

A chilly Arctic summer has left nearly a million more square miles of ocean covered with ice than at the same time last year – an increase of 60 per cent.

The rebound from 2012’s record low comes six years after the BBC reported that global warming would leave the Arctic ice-free in summer by 2013.

Instead, days before the annual autumn re-freeze is due to begin, an unbroken ice sheet more than half the size of Europe already stretches from the Canadian islands to Russia’s northern shores.
global cooling

The Northwest Passage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 has remained blocked by pack-ice all year. More than 20 yachts that had planned to sail it have been left ice-bound and a cruise ship attempting the route was forced to turn back.

Some eminent scientists now believe the world is heading for a period of cooling that will not end until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 a process that would expose computer forecasts of imminent catastrophic warming as dangerously misleading.

The disclosure comes 11 months after The Mail on Sunday triggered intense political and scientific debate by revealing that global warming has ‘paus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97 – an event that the computer models used by climate experts failed to predict.

In March, this newspaper further revealed that temperatures are about to drop below the level that the models forecast with ‘90 per cent certainty’.

The pause – which has now been accepted as real by every major climate research centre –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models’ predictions of ever-increasing global temperatures have made many of the world’s economies divert billions of pounds into ‘green’ measures to counter  climate change.

Those predictions now appear gravely flawed.

......


~~~~~~~~~~~~~~~~~~~~~~~~~~~~~~~~~


  猶記得去年(20120829)曾有報導指「北極八年內恐夏季無冰」(註1),又指北極冰蓋的總面積降至有史以來最低水平,更可能只是更劇烈氣候變化的先兆。

  結果今年北極夏季因氣候較冷,使得北冰洋冰層面積比去年同期大增六成,並有部分重量級科學家認為,全球正邁入一段冷化時期。

  而去年 10月英氣象局報告稱全球已停止變暖 16年(註2),雖然只是量度了共 16年間的數據,卻已彷彿得到證實。

  究竟真的是溫室氣體直接導致地球暖化,還是另有原因?


  現時,是甚麼理由促使北冰洋冰層面積比去年同期大增六成?雖現在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科學理論,但卻從現時的實際情況中反證科學家大力推廣的「溫室氣體致地球暖化」的理論與現實有嚴重差距,這已證明科家可能排除了好些重要的數據。

  有甚麼數據是他們排除?有甚麼資料可以參考?

  若有留意,這可能是Webbot(或 Web Bot)在13 110日發佈的「即時數據情報報告」(Immediacy Data Intelligence Report)中指出地球的極地漩渦將會崩潰,導致很多冷空氣影響北半球的天氣。

  極地漩渦是甚麼?原來南北極磁場是最薄弱的,所以它產生了一個「下窄上闊」的漩渦(Vortex),這個漩渦的磁場能夠把從宇宙來的冷空氣和輻射推向外面。如果極地漩渦正在崩潰,會導致外太空的冷空氣可以進來,使很多地方立刻結冰,或氣溫下降。




  再看今年北半球的正是夏季的時候,卻出現極反常的寒冷現象,可能會讓你重新再認識這個不尋常的現象正在加劇出現。(參考文章,見註3

1. 強風助推巨大浮冰漂移上岸 加拿大小鎮被埋冰塊中 (2013-05-13)
2. 西伯利亞北部城鎮,一天之內氣溫急降近30度,並突然降雪! (2013 - 6 - 15)
3. 美國新墨西哥州內小鎮,一夜間降下超過一呎厚的冰雹!(1373日)
4. 雹暴襲英國兩郡,15分鐘變成冰天雪地!24小時下該月 1.5倍雨量!(1396日)

  明明是在夏季,卻出現反常的降冰雹或暴雪現象,是溫室氣體可以導致的嗎?

  今年發現北冰洋冰層面積比去年同期增加,可能不是全球正邁入冷化時期,有可能是極地漩渦已經減弱,使北冰洋地區的氣溫下降,才能使今年的冰層面積得以增加。



註1

註2

註3



2013年8月25日星期日

逾300噸輻射水流入大海,雖說海水能稀釋輻射物,卻污染了全球的海洋!

  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員會(NRA)週三(821)表示,福島核電廠輻射水外洩嚴重,可能引發新一輪核災難!NRA原將事件訂為國際核能事件1級「異常」,其後將評估上調至3級「嚴重事件」。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東京電力公司建造數百個鋼製儲水罐,用以儲藏從反應爐流出的輻射污水,以及滲入反應爐及渦輪地下室的地下水。東電最近表示,其中一個儲水罐出現裂縫,導致約300噸(相當於30萬公升)輻射水外洩,並首次坦言外洩的輻射水不止滲入地底,可能已流入太平洋。外洩可能已持續數週,並且輻射水如今正以每天數百噸的量流入太平洋。

圖片來源:太陽報


  東京電力公司估算,福島核事故後約2年內排放的放射物劑量,見下表。

放射物


最多達10萬億貝可
100 000億貝可
        20萬億貝可
200 000億貝可
最多達40萬億貝可
400 000億貝可
每年排出的放射性物質不能超過
    2 200億貝可

  核電站正常運行時,每年排出的放射性物質不能超過 2200億貝可。單計放射性鍶和銫達 30萬億貝可,已超越全年排放進海的標準約 130多倍!

  此次事件已是 2011年福島核災以來第 5次發生儲存槽的污水外洩情形,台灣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則指出,其實福島事件後一直有污水外洩,只是東電隱匿不報,如今情況慘重,紙包不住火,才一次爆發出來

不斷滲漏的污水流入海裡,早已污染了全球的海洋。

  雖然東電的網站顯示,日本核電廠早已除役,但方儉說,除役不等於停止運轉,只是不供電。「現在的問題是想關也關不掉,燃燒的爐心就像快爆炸的核子彈,沒有人有辦法處理」,方儉認為,311的福島核災不僅沒有結束,而是才正要開始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教授布瑟勒也表示,自從福島核災以來,當地所累積的輻射物質「銫」的濃度相當於 INES第 5級,「具有場外風險」。布瑟勒稱,之後的情形恐怕只會越來越嚴重。


~~~~~~~~~~~~~~~~~~~~~~~~~~~~~~~~~

  基本上,單看其洩漏量已經駭人!當你知道在泄漏的儲存罐附近,人只要站於泄漏污水 50厘米1.6呎)外 1小時,就相當於核電廠員工受到一年輻射暴露上限的 5倍。

  只 1小時,就等於一年上限的 5倍!人體在 10小時後就會發病,出現諸如作嘔及白血球下降的受到輻射徵狀。

  可怕嗎?排進海裏就代表安全嗎?



參考資料:
福島核洩漏 升至「嚴重事件」   20130822

福島核洩漏遠超正常水平

福島核廠泄300噸輻射水

福島核污水外洩成大地震後日本最嚴重核事故

日東電估計福島污水核洩量達30萬億貝可



參考文章: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311日本大地震後至今,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件沒完沒了!

  7月下旬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代表首次公開承認福島核電站輻射物廢水深入地下,並且流入附近海灣。

  另外,東電周三(13731)抽取核電站的積水化驗,其中由二號機組的豎井取得的一個樣本,被驗出每公升含九億五千萬貝可放射性銫,超標五百萬倍;而可致血癌的放射性鍶,則被驗出最高每公升含五億二千萬貝可。三號機組的豎井也有樣本被檢測出含銫和鍶

  核洩漏事件沒完沒了,報導中只有一段最可信:洩漏事故或許已經對周邊海洋生物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未來或將導致局部生物變異。

  本網誌內同類的文章頗多,有與趣的可按頁底附上的連結。


~~~~~~~~~~~~~~~~~~~~~~~~~~~~~~~~


Spill-over threat: Fukushima radioactive groundwater rises above barrier level
August 03, 2013



~~~~~~~~~~~~~~~~~~~~~~~~~~~~~~~~


日本福島核電站污水洩漏等級 升至「緊急」   2013-08-06

  7月下旬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代表首次公開承認在20113·11大地震中受損的福島核電站輻射物廢水深入地下並流入海灣,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了海域周邊國家的警惕。東京電力公司當時強調事故所造成的影響依舊在可控範圍內,但由檢測機構所發佈的最新消息卻顯示事實並非如此。

  本週一(1385),日本核監管機構(NRA)向路透社透露稱,由於在太平洋近岸水域發現了大量的核污水,因此決定將此次事件的級別提升至「緊急」。

  NRA機構主席表示,雖然東京電力公司正在積極努力尋找解決核污水洩漏的對策,但通過評估可以看出實際情況已經超出了東京電力公司的能力範圍,因此我們無法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這一家公司身上。遺憾的是,在NRA的報告中依舊未能提出任何有效的解決措施。

  從之前日本環境省給出的初步評估結果來看,如果想要移除核材料並對核電站進行全面「消毒」的話,其費用至少需要1.1萬億日元,而整個過程將長達30年。

  同時,福島核電站污水洩漏事件也受到了海洋生物學家的關注,有報導顯示洩漏事故或許已經對周邊海洋生物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未來或將導致局部生物變異。


~~~~~~~~~~~~~~~~~~~~~~~~~~~~~~~~


福島洩勁濃輻射水   20130803

  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兩年多,輻射威脅卻仍持續。營運商東京電力公司前日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再有積水樣本驗出含極高濃度輻射物,超出上限五百萬倍,外界擔憂輻射毒水或已流入大海。鄰國響起警號,南韓有民眾到日本大使館抗議,擔心核輻射危害健康,要求全面禁止日本魚產品入口。

  東電周三抽取核電站的積水化驗,其中由二號機組的豎井取得的一個樣本,被驗出每公升含九億五千萬貝可放射性銫,超標五百萬倍;而可致血癌的放射性鍶,則被驗出最高每公升含五億二千萬貝可。三號機組的豎井也有樣本被檢測出含銫和鍶

官員批評東電公布欠透明

  上月二十六日,東電曾經驗出二號機組地下通道中的積水,含有二十三億五千萬貝可的銫。東電相信,輻射物是東日本大地震後洩漏,積聚至今。

  東電上月首度承認輻射水漏出大海後,網上出現流言指「在日本禁止流通的水產品出口予南韓」。南韓前日有民眾到日本駐首爾大使館外遊 行,要求全面禁止日本魚產品入口。南韓媒體指,首爾水產市場不再入口日本活魚,市面上幾乎絕迹。南韓政府於核災後已禁止入口日本八個縣出產的四十九種魚產品,強調未有受污染海產流出南韓市面。

  核災至今輻射污水被棄之不理,令東電飽受抨擊。經濟產業相茂木敏昨日批評,東電沒及時公布輻射水入海的情況,透明度不足,強烈要求東電公開必要訊息,採取切實措施。

安倍做騷食桃證安全

  上任後多次到訪災區的首相安倍晉三,周三則親自試吃福島縣出產的桃子,並且表示平時在家中會吃來自福島的大米及汽水,做騷力證食物安全。

  福島縣田村市已完成除污,政府前日起解禁,災民可回該區居住三個月。但核災陰影令災民卻步,只有少數人願重返家園,育有三名子女的母親坪井秀幸指:「無法安心讓子女回災區生活,現時仍不適合讓孩子們在外面自由遊玩。」



參考文章:













2013年5月18日星期六

削赤下美國停止數所實時監察阿拉斯加火山的觀測所,後果是……

阿拉斯加停實時監察五火山      20130515

上圖:阿拉斯加州的火山監察站。(美聯社資料圖片)

  受美國聯邦政府自動削赤機制影響,阿拉斯加火山觀測所已停止實時監察州內五座火山。當地其中卅二座昔日有二百台地震儀,現因削預算無力維修八十台儀器,意味無法即時向機師作火山噴發警告


同類報導


Budget Cuts Par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Volcanoes   Alaska May 14, 2013

  Scientists monitoring Alaska's volcanoes have been forced to shut down stations that provide real-time tracking of eruptions and forgo repairs of seismic equipment amid ongoing federal budget cuts — moves that could mean delays in getting vital information to airline pilots and emergency planners.

  The Alaska Volcano Observatory can no longer seismically monitor five volcanoes with real-time equipment to detect imminent eruptions. Such equipmen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helping pilots receive up-to-the-minute warnings about spewing ash that can cause engine failures and other problems.

  Alaska has 52 active volcanoes, many of them located on the Aleutians Islands along international air routes betwee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sia.

  Four other observatories in Wyoming, California, Washington and Hawaii also have faced cuts, leading to a reduction in research and lava survey flights.


其他:
Budget cuts par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volcanoes

Budget cuts par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volcanoes   (fox news


~~~~~~~~~~~~~~~~~~~~~~~~~~~~~~~~
  

  美國聯邦政府啟動自動削赤機制,阿拉斯加火山觀測所(Alaska Volcano Observatory)已停止實時監察州內五座火山。

  這個做法將會帶來可怕的後果。

  試看近期阿拉斯加火山的活動情況,首先是克里夫蘭火山(Cleveland Volcano)活動加劇,火山於1354連續3度噴發並持續噴出火山灰及蒸氣(註1)。

  另外位於克里夫蘭火山(Cleveland Volcano)數百公里外的巴甫洛夫火山(Pavlof Volcano),也於516持續不斷把火山灰、蒸汽和氣體,噴上海拔2萬呎高空。


上圖:第32號為克里夫蘭火山(Cleveland Volcano),第18號是巴甫洛夫火山(Pavlof Volcano)。

  這顯示阿拉斯加的火山活動正在加劇,但卻因政府需要削減開支而停止實時監察火山活動。短時間內可能只是未能為飛機航班提供即時噴發警告。

  但當留到美國西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加州),華盛頓州和夏威夷,及中部的懷俄明州(註3這四個監測所也遭削減開支,便不尋常,因為這正是太平洋火環的活躍地區,這會涉及甚麼危難?


  更可怕的,就是懷俄明州境內有一座超級火山,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它是一座沉睡了64萬年的超級火山。它主要位於懷俄明州境內並部分位於蒙大拿州和愛達荷州。

  去年的資料已提到黃石公園超級火山口下面蘊藏著一個直徑約為70公里、厚度約為10公里的岩漿庫,這個巨大的岩漿庫距離地面最近處僅為8公里,並且還在不斷地膨脹。

  美國因為削赤、削減開支,停止實時監察已經明顯活躍的火山,這個可怕的決定可以帶來怎樣的後果?

  按Webbot (或Web Bot)指出「全球性海岸線事件」是在一天之內發生的,是因整塊太平洋板塊移動,所產生的海嘯會把沿岸所有的東西掃平。


  地殼活動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和海嘯。要觀測地殼和板塊的活動比較難發現變動,相反觀測火山活動相對較為容易,而這時候卻削減該區數個觀測站的經費,這是否如Webbot的「即時數據情報報告」(Immediacy Data Intelligence Report)所預測,受難者在整個過程中完全不知道為甚麼會出現突如其來的災難?

  「全球性海岸線事件」已迫在眉睫,連政府也要用手段轉移民眾的視線?



註1
美國阿拉斯加一火山小爆


註2
巴甫洛夫火山持續噴發

2013年3月11日星期一

日本福島核電站含放射物廢水,擬3月底排放到太平洋!

核廢水擬排太平洋      20130310


上圖:福島第一核電站人員近日在站內量度輻射水平,顯示目前仍然甚高。(美聯社圖片)


  福島核災這場塌天大禍僅發生了兩年,對日本以至整個太平洋周邊國家的遺禍仍未完結。估計日本當局要花長達四十年清理核災場,目前最引起關注的是,東電無法處理災場大量積蓄的核廢水,竟打算由本月底起排放到太平洋,此舉勢造成新的海洋災難。

核電廠積存接近飽和

  日本媒體報道,東電代表月初與核電監督部門在東京開會時,要求各方對排放核廢水的計劃給予理解。救援人員清理核災場需耗用大量海水為反應堆降溫,福島核電站現時已積蓄了三十六萬立方米核廢水,再注入二十四萬立方米就告飽和。目前核電站每天仍增加四百立方米核廢水,很快就會達到極限,屆時會倒灌入太平洋。

禍害環境 威脅人類

  東電聲稱排放的核廢水會經過淨化處理,去除水中的放射性物質。不過,此舉引起環保團體警惕。福島的漁業協會亦堅決反對,指出所謂的淨化處理,不可能完全去除水中的放射物。日本的核專家亦警告,這些核廢水即使長期存放在核電站周邊,亦可能滲透入地下水,流入海洋,長期威脅環境和人類健康


~~~~~~~~~~~~~~~~~~~~~~~~~~~~~~~~~


  日本11年的311大地震後引發的海嘯,摧毀福島第一核電站核內的發電設施。這場驚天大禍僅發生至今已兩年,東電以無法處理災場大量積蓄的核廢水為由,竟打算由本月底(133月底)起將經「淨化處理後」的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

  報導內提到福島核電站現時已積蓄了36萬立方米核廢水,再注入24萬立方米便告飽和。目前核電站每天仍增加4百立方米核廢水,粗略計算下,約有600天便告飽和

  以現時日本有關當局重建災區的進度,仍是一團糟(詳見本網誌文章:日本震後重建資金19兆日元)被大量挪用於與重建毫不相干的項),可以推測,如果完全相信有關當局能有效淨化核廢水,並且能完全去除水中的放射物,等於相信一個大話。

  事實上,該批大量的核廢水遲早定要排放,只是時間問題,但惡果卻要全球人類一同承擔。


有興趣的話,試按以下連結:

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

澳洲大堡礁附近海床正在崩塌 恐引發大海嘯

  澳洲東北面大堡礁的海床絕對會崩解,到時候它會下陷1公里至毗鄰的海底盆地。這將引發地區海嘯,會對約70公里外的昆士蘭海岸線造成衝擊。

  於太平洋地震環附近,連月來頻密地出現6級以上的地震。雖然海床崩塌時間只是估計,但鄰近地區的地震會否更輕易引起這個巨大海床崩塌?真的不能輕視!

  近日多了很多災難預測,都是與近期發表的Webbot(或Web Bot)有直接的關係。


~~~~~~~~~~~~~~~~~~~~~~~~~~


大堡礁附近海床正在崩塌 恐引發大海嘯   20121221

  研究人員告誡稱,昆州北部一塊巨大的海床正處於崩塌的早期狀態之中,一旦真的崩塌,將有可能引發巨大的海嘯,並在一個小時內到達澳洲大陸。

  這塊名為Noggin Block、面積為1立方公里的海洋板塊是古代一次水下滑坡的殘餘物,正位於大陸架的邊緣。研究人員在繪製大堡礁海床地圖時發現了它。

  James Cook University的海洋生物學家Robin Beaman稱,這塊板塊最終將脫離大堡礁,屆時,它將引發一場巨大的海嘯。Beaman在接受ABC的採訪時稱,「它位於水下350處的大陸坡頂端。那是一塊相當大的海床,目前正在非常緩慢地脫離大堡礁的邊緣,不過這一過程仍處於脫離的早期階段。如果它突然發生脫離,那麼這一過程將會非常地迅速,屆時將會引發一場海嘯。這場海嘯將穿越距離大陸70公里的大堡礁,並影響到北昆州地區。」

  根據估計,這場海嘯只需一個小時就能抵達諸如Mourilyan HarbourClump Point一類的沿海地區。

  不過Beaman補充說,目前這塊海床還非常地穩固,只有周邊地區發生非常大的地震,才會觸發它的驟然崩塌。「雖然目前看起來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事,但我們必須瞭解存在這種可能性。我們並不知道它何時會崩塌。我現在只能說,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



視頻:大堡礁附近海床接近崩塌若崩塌將引發海嘯

~~~~~~~~~~~~~~~~~~~~~~~~~
同類報導:



澳洲當地新聞:


Unstable sea slab near Barrier Reef could cause monster tsunami in north Queensland
December 21, 2012

AN ENORMOUS slab of sea floor i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collapse off north Queensland, and could generate a tsunami when it finally breaks off, researchers warn.

The one cubic kilometre slab - dubbed the Noggin Block - is the remains of an ancient underwater landslide, and sits perched on the edge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ers discovered it while mapping the sea floor around the Great Barrier Reef.
James Cook University marine biologist Robin Beaman says the slab will eventually break away from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when that happens it could generate a huge tsunami.

"It's actually up on the top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in about 350 metres of water,'' Dr Beaman told ABC radio.

"It's a pretty big chunk of sea floor (and) is in the very slow, early stages of starting to break away from the edge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If it were to break away catastrophically, that is break away really quickly ... it would actually cause a tsunami.

"That tsunami would travel across the Great Barrier Reef, it's about 70 kilometres offshore, and it would impact the local area, the North Queensland area.''

It's estimated it would take about an hour for any tsunami to hit coastal areas such as Mourilyan Harbour and Clump Point, south of Cairns.

But Dr Beaman says it's still very stable, and something like a very large earthquake near the site would be needed to trigger a catastrophic collapse any time soon.

"That is very unlikely. But we should be aware that these things exist. We don't really know when such a block might collapse. All I can say is sometime it eventually will.''